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近期產品出貨量

烏魚小百科

烏魚小百科

學名:Mugil cephalus

科名:鯔科

科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烏魚

產期:1月,2月,12月

產地:基隆市,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

地理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Tung, I. H. Robert W. Hiatt 1947 Carl D. Riggs 1957 Dotu, Yosie etc. 1963 Fujiki, Tetsuo etc. 1963 Eckstein, B. etc. 1967 Cech, J.J. etc. 1975 Thomas, P. etc. 1981 Tung, I.H. 1981 Cech, J.J. etc. 1982 Chen, W. Y. etc. 1989 褚耀鈺 1991 張至維 1997 Chang, C. W. etc. 2000 Chih Wei Chang, Shih Huan Lin, Yoshiyuki Lizuka etc. 2003 張至維 2003 黃朝盛 2004 Chang, C. W. etc. 2004 Martin A. Moe, Jr. ?

形態特徵: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和1列的唇齒,上唇有1-6列的唇齒,位於外側的唇齒是單尖型,而在內側者是雙尖型。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3.2-4.1。口小,亞腹位;上頜骨直走而不彎曲,末端近於口角後緣;牙細弱。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顆粒狀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數目達13-15條,位居魚類世界之冠。鰓耙繁密細長。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4根,第二背鰭硬棘1根,軟條8條;胸鰭上側位,具16軟條,基部具藍斑駁,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1鰭棘和5軟條;腹鰭腹位,具硬棘1根,軟條5條,腋鱗發達;臀鰭具硬棘3根,軟條8條;尾鰭分叉。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體側有6或7條暗褐色帶;眼球的虹膜具金黃色緣。除腹鰭為暗黃色外,各鰭有黑色小點。胸鰭基部的上半部有一個藍斑。

棲所生態:屬廣溫性魚類,從水溫8-24℃的海域均見,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生活,隨著成長而游向外洋。以浮游動物、底棲生物及有機碎屑為食。台灣在每年冬至過後,烏魚會洄游南下產卵,而經過台灣海峽,因此有「信魚」之稱。雌魚一次可產下五到七百萬顆卵。

地理分布:分布於全世界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台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漁業利用:每年冬季是主要漁期,可用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母魚魚卵可乾製為烏魚子,價格昂貴,俗稱「烏金」,是桌上佳餚,雄魚精巢亦可供食用。因可完全養殖,故亦為台灣淺海養殖之重要魚種。

烏魚

推薦食譜

Recip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