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台灣新米香—蘇順基與蘇宜萱的稻米之夢

  • 張貼日期:
  • 點閱:261

台灣新米香—蘇順基與蘇宜萱的稻米之夢

 

面臨經濟發展,農業是否必然被政策犧牲?桃園縣新屋鄉的農民蘇順基證明了即使在艱困的時代環境,也可以靠著資源的累積與不斷的實驗精神,在逆境中創造出一片天地。

◎ 休耕、停灌,稻米的未來在哪裡?

 蘇順基,家中世代務農,他自己半生皆投入稻米的栽植,而從小生長的桃園縣新屋鄉更是台灣單一鄉鎮中稻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在蘇順基務農經驗中,近十幾年來的社會環境的發展可說是將平靜農村推向一個轉換與變遷的結點。尤其民國90年左右,政府鼓勵休耕及石門水庫停灌的措施—以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為優先,農業灌溉用水受到限制,農民若想耕種則必須搶水。再加上WTO、稻米開放進口等所帶來的衝擊,也間接使得新屋鄉配合休耕的面積越來越多。

 在這樣蕭條的時節,在台灣看似普遍、每位農民都會種的稻米,要怎樣種出一片天?蘇順基反其道而行,不和其他人一樣放棄對土地利用的積極態度,甚至還把自己的小孩拉進農業生產的領域,這在年輕人口外流的農村似乎是件罕事。他在女兒蘇宜萱大學畢業前,慎重地與她討論留在新屋家中幫忙。後來決定留在家鄉幫忙的蘇宜萱,則與父親一同投入了休閒產業「新屋花海」的經營,大面積種花供遊客觀賞、販售餐飲及提供教育解說,收入和支出獲得平衡。因「新屋花海」而帶來的團體專業分工與行銷概念,進而成為往後經營稻米品牌的參考。

◎ 生產履歷為農產品競爭力加分

 民國93年,政府推動生產履歷,並開始在全台挑選產銷班進行輔導試辦。過去十幾年來一向栽種良質米的蘇順基從生產履歷中看到稻米生產的一線生機,決定和產銷班的班員一起試試看。

 蘇順基認為,在新屋推動生產履歷有其先天的優勢。在過去,新屋農民種植的稻米就有一部份是留下來給自己食用的,因此對於農藥使用的態度相對謹慎。加上北部氣候不若南部濕熱,病蟲害較少,擁有施行自然種植的優良環境條件。進行生產記錄時,更容易通過各項包括土壤檢測、水質檢測及農藥殘留檢測,推展的過程尚稱順利。

 但儘管如此,導入產銷履歷對農民來說,還是一件充滿新鮮與考驗的事情。光是用文字記錄下包括翻田、下秧、綠化、育苗、插秧、整地、放水、曬田等過程的生產日記,對老人家來說就已經是項挑戰,凡動用到文字記錄,都必須請家中的年輕人或小朋友幫忙。到了每週一次的產銷班班會,農民們再將這些生產日記及耕種過程的相關細節提出來與其他班員一同討論,這些討論又進一步被記錄下來,由蘇宜萱輸入生產履歷的資料庫中。
 
 在蘇宜萱的檔案櫃中,就保存著厚厚幾疊的紙本,這些都是農民為產銷履歷而奮戰的心血。成功導入產銷履歷是一個結果,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意義的過程;也正是通過這個過程,漸漸將對農業感到興趣的年輕人拉進稻米生產的網絡之中,讓他們重新與生長的土地連結關係。

◎ 新品牌的潛力

 隨著生產履歷一起浮現的,是屬於當代台灣農業最鮮明的新舊對照的圖像。在百貨公司及超商市場,新屋逐漸營造出「新屋芋香米」、「新香米」的品牌—集合了台梗4號與台農71號的長處所開發出來的稻米新品種「桃園三號」,以及注入適合當代消費習慣的行銷概念及包裝的農業經營新思維。在人的部分,則是多了年輕力量的加入,比如蘇順基經營稻米生產與行銷的女兒蘇宜萱和姪兒,因為家中施行生產履歷而有機會到處上課、吸取新資訊,也開始學習寫企畫案、累積經驗,並且注重行銷的概念。因為掌握資源、熟悉現今農產品市場運作的法則,農村生產的經驗更加多采多姿了。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是,現在的台灣農民不只很會種稻,同時也開始訴說有關稻米的故事……

回頁首